COMING-HOME

那額頭上漫下的磚紅鮮血,似乎有所解釋這人物經歷的因由,但當那火車站無法伸手相牽的絕望後的三年,歸來,異常的反應,是告知觀眾,記憶的失去其實並不一定是因為那一次意外,而可能是那三年間不做呈現的經歷。

同出自嚴歌苓之手的小說原作,不自覺地聯想到《天浴》,同樣的為著那飄渺而不可靠的承諾,做出撕心的犧牲,而結局同樣是那麼的流氓可恨。這到底是對那一個年代人性與誠信缺失的控訴。女兒最後把父親與母親的相見揭發給組織,期望能夠換取在《紅色娘子軍》中能夠飾演到主角,但事實告訴她,這大義滅親是天真而愚昧的,她並沒能換取到夢寐以求的結局,而這一愚蠢的決定不但犧牲了她的角色,也犧牲了她的家庭,犧牲了她父母誠摯的愛情。

關於這年代的電影,其實已乏導演敢於去敘述,一來是制度,二來是市場。早被馴化得失去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的觀眾,對於故事的年代背景,大抵也只是道聽途說,於是期望從這麼個似乎陌生的年代故事當中得到廉價的感動。因為當中的堅持與守候,對於當下的觀眾而言,太陌生且難以理解了。

當時觀影的時候,旁邊坐著一堆老夫婦,莫約7、80左右的年歲,丈夫念叨著普通話,妻子用粵語時而嘀咕著劇情,猜想大概猶如他們在家裡看電視的模樣。離場的時候,發現夫妻倆是兩人前來,沒有兒女的相伴。說起則聯想到電影結尾,漫天飄雪中,夫妻倆來到火車站,一如多年以前,在每月5日等待著那個一直說要回來的丈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