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在需要懇求原諒,以如此套路的標題來記錄這部電影,但想當年知道這電影,關於他的介紹,也確實是說這電影是導演寫給電影人的情書,寫給那些開創“電影”這歷史篇章的電影人的情書。
遙想當年高中時候,開始自以爲是地閲讀數本電影入門普及叢書,有所印象電影的起源是法國的盧米埃兄弟所發明的,而電影之後得到普及成爲普羅大衆所接受的新潮娛樂方式,則要説到法國魔術師&製片人喬治·梅里愛,他現實中對電影技術的不同嘗試讓原本只是記錄片段的電影,演繹出具有不同視覺衝突的娛樂傳播手段。而電影,則是從一個流浪在火車站裡的時鐘調試員男孩説起。
自幼無父無母的男孩一直栖身于火車站的頂棚内,機緣之下找到父親留下的日記,他想根據日記裡的記錄來修復父親留下來的機器人,也因此認識了一個處處爲難他的玩具店老闆。卻不料隨著與老闆的打交道多了,竟發現這玩具店老闆原來是曾經的電影大師,但今日的老闆卻不想承認自己的這段歷史,而這些因由都是因爲如過山車般的電影生涯,落魄失敗讓他選擇掩藏自己的輝煌。而因爲男孩的鍥而不捨以及父親留給他的電影記憶,也重新喚起了玩具店老闆的電影夢。
之所以說這電影是一封給電影人的情書,是因爲故事裡的諸多場景和情節都是改編自曾經的,就如那電影歷史上的開天一幕“火車進站”,在[HUGO]裡就成了夢境中的驚險。曾經開創歷史的一幕成了新時代3D電影的視覺衝擊手法,大有一種世紀接棒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