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16 年 4 月

教·育 – 墊底辣妹

觀眾自己,作為一個學習平庸的學生,實在不曾會感受到這努力獲得不可能的成功的成就感,及在電影中能夠得到共鳴和鼓舞。不過卻引來了一次自省:自己就是作為一個否定他人的角色出現在他人生命當中。

有時會想,這是因為一種不懂得如何表達愛的愚昧行徑。因為在意,所以不想讓所關愛的人在很大可能會遭受傷害的結果下還去堅持努力,於是以消極的話語來讓所關愛的人放棄,來避免所很大可能受到的傷害。但想想,其實這不是很可悲可恨嗎?

因為已經遭受到打擊的教訓,於是就接受失敗的一切後來,繼而更是讓別人也同樣去接受必然失敗的後來(所有不曾嘗試便放棄的都必然是失敗),班主任如是,爸爸如是。但所幸補習社老師不是,媽媽不是,前者因為錢,後者因為愛,於是讓自己都終於能夠相信能夠堅持。

成長,需要陪伴,需要教育,教,是教相信,育,是育環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是可怕的,以為自己的人生將是注定且沒有可能的,是可怕的。電影的故事之所以成立,所幸是女孩其實只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任,而並非對人生崩毀或者墮入劫難中。那看似叛逆的形象,也就不過是一種對那沉悶的校園工廠的一種反抗罷了。

與開始所言,對於電影的故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共鳴,但在中間,女孩的朋友們為了讓她能夠專心學習,於是決定一起陪伴了最後一個夜晚,泡了最後一湯溫泉,當時竟然奇妙地被觸動了。想想,這是友情。

未來 – 境界の彼方 劇場版:未來篇

“沒有未來的未來不是我要的未來”

好吧,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被愉快的洗腦了,莫論觀眾在觀看TV版時對動畫是如何的冷眼看待,而此次在看劇場版時,卻意外地被當中套路的劇情觸動了。

未來和神原的相愛相殺的羈絆自是貫穿始終,忘記了自己和身邊人的未來在努力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但那無法擺脫的疑惑卻成為隔絕兩人關係的鴻溝。而此時突然出現的神秘人,更是讓未來和異界士身陷危機當中。

觀眾當然明白,作為原創劇情的劇場版,其實有著一種自圓其說的商業意圖,但當看到黑化後的未來,喪失理智地對神原進行虐殺亂砍,會有著一種莫名的暢快感,但也可惜神原沒有作為『境界的彼方』的自覺,完全就是作為沙包般存在。而回溯到對未來的身世,以及未來的媽媽和神原的媽媽其實早已認識,孩子們的相識猶如命運安排(子腹為婚)時,那種被命運羈絆所虐的快感又是難以言喻的。

畫蛇添足的結局也罷,彌補劇情遺憾也罷,劇場版的上映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一下觀眾的追看習慣吧。而且京東所喜聞樂見的空鏡,單純欣賞也覺得愉悅的。

家 – GAYBY BABY

其實,觀眾是絕對不會選擇撫養小孩子的,剛就在茶餐廳被兩個臭屁小孩吵鬧得相當煩躁不安。所以這選擇,也就不因是否同性戀而言了。但回歸到同性戀者的權益,影片從一定程度上展現在同性戀者家庭中的孩子,他們的成長狀態。(覺得好奇的是,為何對當中的家庭的選擇,是三對女同性戀一對男同性戀家庭呢?)

四個孩子,分別關注四個成長命題,興趣志向、天賦能力、信仰原則、自我挖掘。其實命題在異性戀者家庭中也同樣存在,只是因為孩子是在同性戀家庭中成長,他們在面對這些難題的時候,又會是有什麼表現,而他們的母親、父親又會是以如何的方法來教導這些孩子。

第一個孩子他喜歡摔角,但母親認為這項運動是充斥男權且粗魯的,並不喜歡孩子過多參與。
第二個孩子喜歡唱歌,志向能夠到新城學校,而唱歌是她能夠進入到學校的有利門票,但奈何家裡的諸多情況似乎讓孩子卻步了。
第三個孩子想要在週末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但母親卻要去參加宗教彌撒,並不想讓孩子錯過自己所一直信奉的宗教的活動,雖然這宗教以為母親是罪人。
第四個孩子要搬去遙遠的地方,要重新適應當地的學校學習,但他先天發育滯後,到五歲的時候才開始學會說話。學習成為他的障礙,一直想要逃避。

其實,導演在拍攝此片的時候,是否有意要傳達一種“在同性戀家庭的孩子也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主題呢?於是觀眾在結尾時候看到這麼一句話,撫養和造就你的人,就是你的家人

鬼 – 陀地驅魔人

電影雖然是鬼片,也確實有著驚悚的場景,嚇人的妝容,但卻有著溫情而動人的故事。鬼之所以成鬼,是因為他們原來是人,在陽壽未盡的時候枉死冤死,就只能夠以鬼的形式徘徊在人間,度過餘下的陽壽等待投胎之日的到來。而鬼之所以嚇人,是因為他們也怕人。關於鬼的種種設定,其實都是一種世界平衡的觀念,彼此能夠尊重彼此就能夠和諧地在這人間共處。

自殺枉死的少女守在舊房當中,後來入住了一對母子,性格乖張的母親本想要抱著兒子一起跳樓自殺,卻因為這鬼少女兒子救下,從此人鬼相依為命,並隨著時日流逝有了相依為靠甚而相戀的情愫。

鬼少女教會男孩關於鬼的一切,讓這擁有天眼的男孩在長大之後學會調停人與鬼之間的關係,化解種種人間的冤屈和仇怨。他不會為了救人而將鬼消滅,而只是作為驅趕的角色,將作惡的鬼從人身邊趕離。其實很欣賞這樣的設定,其實人在這世界不也是應該以這樣來出世嗎?很多時候並非要將事情做絕,所謂“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無論在人情之間抑或人在眾生之間是有理,在人與鬼相處上也同樣說得通。

鬼的誕生,其實多少就是一種凡事做盡做絕所致,為了報復丈夫的二奶,就不惜要將這女孩腹中的孩子打掉,而為了報復黑警的貪婪和針對就將對方置於死地,而為了化解殺身之仇就要將他人全家滅門。因為“惡”而生鬼,也因為“惡”而讓鬼成厲鬼,執念於未得化解的怨氣。

很欣賞導演對鬼神民俗的刻畫,並不確定在描繪時是否地道,但起碼在呈現“問米”一幕時,則為演員那念詞所感染而信以為真的。而在對鬼界的描繪刻畫,則又讓觀眾想起另一部鬼片《鬼域》,同樣的是在荒棄的而錯落穿插的唐樓間,交織出兇猛恐怖的異世界。

英語 – 我很好,謝謝,我愛你

說來學英語,觀眾還真自以為是有著那麼點的語言天分的,似乎很容易就能學上一門語言,但也就“學上”而已,離“學會”的距離好想還有個取西經之路的遙遠。要是能夠為所愛的人去專門學一門新語言,或者也是一個不錯的動力。

為了挽回女友的心,決定要去學習英語,化解兩人之間無法語言溝通只有肉體溝通的障礙,於是找到本想代為分手的女老師來教英語。作為愛情喜劇,其實觀眾已經預料到結局,所在乎的是在堆砌這些情愫的時候是如何來構思橋段的,但除了開始的打打鬧鬧到後來的相互欣賞,還沒有能看到為之要拍手叫絕的內容。

但在角色塑造的細節上倒是有看點的。其中就該說兩人沿街坐著的時候,老師的腿老被蚊子騷擾,於是本來關係不佳的學生出乎意料地在桌底下給老師扇扇,在老師一直都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把蚊子驅趕。而老師本來是夢想當公主嫁給王子的,但當今獨立女性的覺醒,深情款款的王子就只適合童話故事裡。而在講述老師這夢想的時候,以講童話故事般的旁白形式,倒將老師的這種情結表現得更加深刻形象的。

觀眾對演員選擇上就好感一般,尤其是男主角。而影片的長度長達2小時就覺得長了,一個半小時會是不錯的,有些場景情節覺得是可以簡短帶過的。作為都市愛情喜劇,故事和細節處理是挺好看的。

“救世主” – GATE奇幻自衛隊

雖然這日誌名之為“救世主”,但觀眾的觀感卻並非褒贊之意,當中背後所可能被解讀的寓意實在不能讓觀眾簡單地觀看欣賞這動畫。

日本,莫名其妙地被開啟了通往異世界的通道,大批的異世界怪物士兵入侵,所幸日本軍隊的即時反應及反擊,將這危難壓制,並開拓了通往異世界的通道,建立在異世界的特區,並與異世界王國建立和平條約,擊殺惡龍,建立起兩個世界的邦交關係。

雖然主角是一個御宅族士兵,但因為其勇猛的表現,更是將三個世界的女孩收入麾下,協同在兩個世界建立外交關係,將兩個世界的人民從一次又一次的危難中解救出來。這樣的主角設定,認為實在太迎合宅男們的共鳴了。但這樣的后宮設定,無論如何都無法讓觀眾喜聞樂見,更不要說三個女孩以及其他公主、精靈女孩們的投怀送抱,都是讓開始因為畫面以及題材而選擇這動畫的觀眾覺得反感的。

而關鍵,隨著劇情的推進以及現實日本政策的改變,使得這故事所對比映射出來的現實有所指,然觀眾實在不能不懷疑動畫所傳達的企圖:到底它是否在為日本解放自衛權洗白,為過去歷史扶植偽政權洗白,為歷史侵略的罪行作“解釋”。這些無論是對動畫的軍事設備細節研究得多麼細緻,異世界的世界觀建立得多完善,都是讓觀眾所無法迴避的。可能這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更不要說動畫所一再將女性物化賣弄性感營造曖昧,以及那跨越年歲禁忌的孌童嫌疑,如果說這是后宮動畫所必然的手法,那就是觀眾開始選擇追看這動畫所犯下的錯誤。

校園推理 – 春與夏推理事件簿

其實看懸疑推理題材,最怕就是那種自圓其說來解釋謎題的手法,將大大的破壞觀眾的參與度,完成就成了普通旁觀者的角度來感受故事,這是最讓觀眾洩氣的結果。

動畫所講述的就一對青梅竹馬為了獲取心儀對象的好感,而力圖要挽救瀕臨解散的學校吹奏部,挖掘並招攬隱身於校園中的音樂奇才入社,而在收集這些人才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是一道又一道的人生難題擋在他們面前。其實覺得動畫有一種《吹響悠風號》混合《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感覺,只是在這裡的連串校園謎題中並沒有謀殺血案發生。於是覺得有点四不像的觀感,音樂不足,連同學們吹奏練習時候所應該配予的音樂都欠奉,實在差強人意的;更不要說那些莫名其妙給擠出來的未知之密,或是久久無法解開的心結,或是彆扭的密碼。

但,起碼能夠看到有個勇於表明自己喜歡自己男老師的男主角吧!雖然覺得其實隱藏劇情是他會被掰直的。。。而且,角色原畫設定找來曾經負責《棺姬》的なまにくATK,主角們的眼睫毛實在太容易辨認了。與其說是為了看這動畫的故事,倒不如說是為了熟悉的雙眸而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