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2 年 7 月 29 日

英倫 – 酷倫敦,救世界

這是《城畫》久違的“新城市特輯”系列專題,於是,城市地點不再是中國國內,而是在倫敦,這個第三次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就着話題熱點,如此專題安排,也正常,雖然會為讀者所以為流於俗套。專題內容?脫離了對國人品性的認知,那是一個有所好奇的城市,於是,也就陌生了,也就,總是缺少了一種親切感和求知欲,當中所說到的城市特色,都顯得如此遙不可及,而虛假。

無論是背包客在倫敦的遊歷線路故事,抑或是私家導遊團的倫敦指南,其實都以為是在告訴讀者,在倫敦這個地方,有很多景色、很多美味,你都只能夠通過我們的帶路和文字影像記錄,才能讓你有所感覺的了解,而你卻是難以前往……好吧,讀者承認這是一種很彆扭的閱讀心態。但有一點是確實的,專題的“東倫敦區報導”和“年輕反叛活力”要更加之好看,讀者想通過雜誌要看到的,可能是倫敦當中深層的內在,比如在這城市當中的人的故事。

但,需要提醒讀者自己的是,其實這是一本消費生活雜誌,雖然其標榜的是“城市”。較之專題,常規性欄目中的《私讀勢力:中國冊子》所說到的個人出版倒更是讓讀者感興趣。摘錄當中一句話“私出版行為,介於孤芳自賞的網絡傳播與不考慮讀者-作者-出版者這根鏈條之平衡的大眾出版模式之間。後者縱容讀者,引誘讀者或培養讀者,前者不考慮讀者,只考慮價值。”

青春期 – 我11

當那一個工廠和工人宿舍區圍繞山間時,更加以為這是賈樟柯的《24城記》的劇情電影版,而可能,這些類似的故事,都為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所感受過。因國家的感召而離鄉背井隨著單位去了異鄉,被無形的圍牆保護着,圍牆之中有工廠,有宿舍,有學校,有醫院,而這些異鄉人在陌生的地方定居,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他們會跟本地人不時的發生械鬥。《24城記》是由親身經歷者回憶那段過去,那麼《我11》則是從一個11歲孩子的眼睛去觀察這些過去,有些不解,又有些殘忍,又有些領悟。

可能王小帥始終堅持這不過是對自己童年的一次個人回憶,王憨就是當年的自己,但,觀眾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個依舊不為輕易提及的時代,以及對當下體制的映射。那些被掩藏起來的罪惡,那些童年的扭曲,那些暴力的爭鬥與惶恐。

但電影也確實是一個反映一個進入青春期孩子的故事,對異性身體的好奇,對自己身體的疑惑,對成人世界的一知半解,對未知的恐懼,對自己所在世界,和生命的理解……當結尾父母帶著自己去監獄了解襯衣的情況時,隔窗看到了站在監獄門口的老謝父女,曾經為父女經歷憤怒的父親,選擇了從後門離開而避開與父女的直接碰面,雖然是遠望,但女兒那眼神卻如此經過一個景深穿過鏡頭,為觀眾所感受,冰冷得讓人心寒。這也讓王憨感受到世界的無法理解,但也讓他開始成長了,無論是心智上的,抑或是身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