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 KOLJA

KOLJA

其實表現這種臨時父子感情的影片並不新鮮,就說亞洲都可以指出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和吳相勳的《拉麵人生》,法國也有一部《蝴蝶》表現類似兩代人之間情感碰撞的影片。

影片在表現“父子”情感過程基本上也是以“抗拒-接受-分離不捨”的模式進行,“父子”之間那種日漸深厚而真誠的情感或是影片感人之處,但以為其大背景或會是更讓觀眾在意之處。影片時代背景發生在1988年的布拉格,三年之後,社會主義領頭國家蘇聯解體。所以在當中無不看到捷克人民的不安浮躁,人人自危的心態。

男人在成為父親之前,都只是個男孩,無論他年齡若何,與多少女人發生過情感關係,有如何輝煌的成就。因為“父親”的身份,會讓一個男人懂得責任,或者,“父性”是後天的,而異於先天的“母性”。在之前,覺得婚姻於音樂家而言是不必要的,夫妻關係是藝術家的障礙,但經歷與孩子的相處後,領悟到孩子於生命的意義,責任於自己的意義,家庭的意義。

配樂是影片當中突出的要素,極致地烘托出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偉大與微小。淡淡的黃色調也讓影片瀰漫細膩的溫情,讓大時代的惶恐得以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