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 – 春との旅

Haru's-Journey

說着這麼一個故事:孫女小春和外公忠男發生爭吵,因為孫女不能再在小鎮上與外公一起生活了,她工作的學校要結束了,她只能去到大城市去找工作,外公要想人照顧,就只能去找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外公覺得被孫女拋棄了,而自己的女兒,幾年前自殺死去了。於是兩人就這麼踏上尋找外公親人的旅程。先是大哥,然後是三弟、二姐、再是四弟。但四人都有着各自的困難,也有着對忠男各自的怨懟和不滿。

當年的忠男因為自己的鯖魚夢而遠去海邊小鎮,與兄弟姐妹們都疏遠了,當這再次相見的時候,卻是一嚴重的請求:長住在他們的家裡一起生活。大哥老了,且是沒有話語權;三弟再次入獄只留下妻子獨立經營着麵店;二姐雖然經營着一家酒店,但經濟不佳的大環境下也沒有餘力照顧弟弟;曾經在地產混跡的四弟卻也同樣有心無力而又對哥哥當年的疏遠一直耿耿於懷。

最後只留下孫女,甘願拋棄闖蕩城市的想法,留在小鎮,要一直照顧外公。

兩個小時的片長,看着孫女兩人日夜奔波在日本的東南西北,流連在不同的親人家中,求得到一個棲息終老之地,但無不失望而去。這不單是傾訴當代日本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見疏離,也側面反映出日本經濟蕭條的大環境。

電影中有兩組鏡頭認為是相當有意思的,也形象地表現人物之間的疏離關係:
一、外公在樓上小酌了兩杯清酒,打開窗戶;孫女在樓下泡熱水中,打開窗戶。此時鏡頭站在酒店外的位置,將上下兩層的祖孫二人攬在一個畫面中。
二、祖孫二人來到二姐的店中,鏡頭站在起居室外,二姐被框在了門框中,她的出場和退場都不曾和弟弟出現在一起,他們的見面只通過與弟弟的對話來表達。而當他們對話的時候,也是從個人表情特寫和對方畫外音來表達。

文科生 – Liberal Arts

LIBERAL-ARTS

所謂的文科,不過是電影的話題,到頭來,原不是對逝去青春的追逐和感傷。那種自我哀憐卻見得如此悲傷,這種性格的缺陷,是要歸罪於文科人抑或是年歲的因由?

當時是厭煩校園中的種種,當出到社會後,才緬懷校園中所能夠給到瘋狂的機會。只有在校園裡,“你可以坐下讀一整天的書,可以隨意高談闊論,進入社會後,你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你就算在這裡高喊‘我是個詩人’也不會挨揍。”於是當那19歲的女孩開始和自己通過老土的手寫信來交流音樂見聞時,也將自己帶回去19歲的時光,那時候的天真,那時候的爛漫。但當那曖昧的關係被捅破,一個謂之“責任”的事情置於面前時,就卻步了。

原來,都不過流氓罷了。畢竟他不是Byron,沒有辦法"put his dick in everything"。而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老師滾床單,相信不過是出於年少對師長敬佩之心驅使而接受,情慾?拜託,別傻了。

而最後跟往日經常碰面的書店老闆走到了一起,那才是自己開始面對自己的真實想法。前戲時候衝口而出的話就證明了一切。

當中充斥書卷氣的對話和場景是讓文青觀眾們有所感動,但一如主角那般,經歷了這短暫的浪漫後,還是回歸現實,不必要為學習或任何目的而讀書,所以,俗不可耐也未嘗不可,起碼是自己所希望的選擇。

甚是為男女主角在書店中為吸血鬼通俗文學的爭論,對自己有所反思:到底是出於裝清高還是出於喜好,而觀看每一部電影,翻看每一部書籍,把玩每一部遊戲?

機器人 – Pacific Rim

Pacific-Rim

記憶中是暫時唯一一部短期內重複在電影院觀看的電影,而因由並非是因為故事多麼出色,不過是因為以為電影當中的龐大畫面只能夠通過巨大的屏幕投影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於故事而言,不過基本是一種英雄打擊惡魔來拯救世界的套路,於是所在乎的是這個套路之外,如何包裝,以華美的包裝來吸引觀眾,也就是,虛有其表。不過,其實包裝的華美也是一種藝術,視覺藝術。而且作為曾經長久的日本特攝片觀眾而言,電影的機器人打怪獸的設定,真是如此熟悉。熟悉不在於是曾經的動畫《福音戰士》,而是特攝片“戰隊系列”,類似的多人操作系統,類似的機器人大戰異型怪獸。

而有所不同的是,電影會更加擬真的表現機甲,於是那複雜的機器設定著實讓觀眾為之痴迷,龐然的巨物極其滿足觀眾對機甲的真實化後的意淫。鏡頭以極近的視角拍攝戰鬥過程中機器的運轉和部件的相互帶動,都力圖讓觀眾相信這其中一切都是如此真實。於是,觀眾看電影不過是為了看電腦特效所實現的一切不可能,甚至可說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看通過大屏幕來表現的電腦動畫演算出一個十足科幻的未來世界。

而其實,觀眾對於外星人在此時入侵地球,是因為地球污染而成的環境是完全滿足他們的生存條件。如此具有環保說教味的因由其實是值得玩味的。

無賴 – The Almost Man

The-Almost-Man

基本上,已經有了這麼一種印象,北歐的男人都不過在各種自我矛盾中放肆自己的各種出軌,以各種藉口來給自己辯解。而這部電影的藉口,是幼稚。不過,觀眾認為,這非幼稚,而是無賴,徹徹底底的無賴。猶如給人掄了一個拳頭之後,又貌似愧疚不已而有所懊惱自己當時酒醉失禮所舉再予对方致歉。

又再如在與妻子朋友聚會中是各種不能融入,於是將自己隔絕在喧鬧外躲進車廂中,翻開童話書抽出陰莖放在書頁上撒起尿來。當妻子看到一切時,卻相當清醒地辯解自己清楚這是不應該,而不過是想撒尿而已。

如何的男人最讓人生厭!就是這種面皮後且恬不知恥還認為自己所有過錯都是應該獲得原諒的,無恥至此實讓人厭惡。而要將男主角塑造得因為如何拒絕成人世界的複雜難以融入且沉溺於自己的世界時,是故意要讓觀眾接納就是有這麼一種不負責任且無恥的男人,因為社會太複雜了……所以躲進房裡獨自看《貓和老鼠》的動畫,和朋友們在更衣間玩起各種無厘頭遊戲,所以祈求在母親身邊可以獲得安慰。

但然而,幼稚和無賴其實是多麼的天差地別,如此逃避責任的各種無賴行徑卻怪於自身的心智不成熟所致,就實在讓觀眾無法接受是“幼稚”的因由。畢竟精蟲上腦的男人,再幼稚也是讓人不予信任的。

家庭 – Le Skylab

Le-Skylab

當經歷一段跨越數個十年,歷經日夜的浪漫之後,回歸到家庭,仍然要面對的是其中的瑣碎,溫情和爭吵,只因人就是如此的社會動物,離不開團體的關愛。於是本來四散天涯的子女,在母親生日的一天,都齊聚在這度假小屋中,享受這麼一個天倫重聚。

子女們與長輩重聚的時間很短暫,短暫得一切都如此緊張地發生着,午餐、下午茶、沙灘、晚餐、睡覺,本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因為這麼一大幫子女的齊聚,而有所不同地充斥着變數。其中以晚餐一場因為不同政見所導致的爭吵尤可體現家庭關係中的不安,也表現了70年代法國人所經歷的種種憂慮。

天空實驗室計劃,當年美國發射上太空的空間站,而這艘航行在外太空中的異物最終結局是如何,牽絆着萬千法國人的心,他們憂心這太空異物有一天會墜落地球,砸在他們的家園中。就如2012末日預言那般。

而最終,空間站墜落在了遙遠的澳大利亞之上。其實,電影不過借這當年舊事,帶出一代法國人的一代記憶,對未來的徬徨、對性解放的好奇、對越戰的反思、對新移民的排斥與不安、對政治鬥爭的厭煩……諸如種種,導演就不過是借這麼一個家庭,以小見大,表現那個年代的法國。最終,故事也已女孩從兒時記憶回到現實,讓她對當下人的冷漠予以一巴掌。

女人 – 薔花,紅蓮

A-Tale-of-Two-Sisters

其實,這到頭來還是一個男權社會下女性內鬥的悲劇,男人一直處於一個旁觀者以那麼高度地俯視幾個女子為自己而各種惡毒詛咒,哪怕化作厲鬼也不願放過和自己爭搶男人的女子,而那男人,仍然以那麼無辜地角色看着這一切。

大女兒,我確實認為這是一個戀父的女孩,所以媽媽傷心欲絕的時候,也是找小女兒來安慰,哪怕死,也是在小女兒的衣櫥裡。大女兒代替自己的母親,和那個跟媽媽搶男人的女人惡鬥,哪怕當自己精神失常的時候,也是幻想和已經死去的妹妹一起回來和那女人繼續鬥,不過,她還是輸了。是輸給自己的嫉妒,輸給自己的歉疚,輸給自己的執念。

小女兒,她是爭鬥中的犧牲品,在那三個女子的爭鬥中,她是如此無辜。她的陰魂,也就只能如此可憐地被壓擠在水槽中,在媽媽的屍體下……

媽媽,她是整場爭鬥中首個被乘虛而入擊敗的敗將,她不再年輕,她不再賢淑,她只有作為一個棄婦般被忘記在病榻上。她只有求死去化作厲鬼,守在大宅中,守在丈夫旁,推走所有妄想侵占她家庭的女人。起碼於電影結局而言,她贏了。

繼母,女人都期盼能夠和自己愛的男人一起,當失去某些事情時,她會罔顧男人身邊的家庭,而妄圖侵占。她最終搶到了自己所愛的男人,也害死了男人的妻子,趕走了男人的女兒,可以獨占這一個男人。但,她畢竟是一個有良心的女人,所以她內心的歉疚如她所目睹的慘況那樣,不曾被遺忘。最後,她所看到的,是男人妻子的鬼魂,抑或是自己內心無法擺脫的愧疚呢……

…………

影片特別的敘事結構,在有條不紊的曾經與現在,真實與虛假的穿插中,敘說一個精神不穩的患者所幻想出來的世界,或也敘說一個詭異的郊野大宅傳說,孰真孰假,也不過是觀眾希望接受那一個真相而已。

窒息 – Breathing

ATMEN

其實,認為,這是個關於童年黑暗記憶如何毀滅男孩青春的故事。幼年時候,未婚媽媽的一次衝動之舉,讓男孩幾近窒息,而這可怕的記憶掩埋在他的記憶深處,影響着他的一切。於是當一天,同學與他發生爭執,也幾乎將他勒得窒息,童年的可怕記憶被喚醒,而失去理性地去反抗,去報復,去殺害了另一條生命。也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代價。

當他希望通過融入社會工作,來獲取提早保釋的機會時,他去當了殮葬工作人員,無限接近死亡,感受死亡。在這些不能再呼吸的“人”身上,他在徬徨中重新感受生命和曾經。於是,這更關注於一個少年的成長。

當被剝奪自由之後,將自己困閉在狹窄的空間當中,將自己沉入水底當中,以一個死人般的狀態逃避。當他躍出水面之後,就猶如失去呼吸的人重生一般。

在畫面構圖而言,電影實屬範例般標準工整,各種平面構圖和利用場景來製作的畫面邊框手法,都看出導演在極力通過畫面來表現冷靜的氛圍。

贖罪 – la promesse

La-promesse

其實類似故事並不難見,只是電影出自達內兄弟之手,讓之在現實主義的表現下,有著那麼點的實在,深刻。

父親是專門僱傭非法勞工的建築雇主,在他的僱傭下,那些非法居留的外國人才得有一房居身,哪怕當中是被雇主如何的剝削,起碼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但然而,因為他們都是黑工,是沒有身份的人,他們的失踪並不會得到追究,除了親人。於是男孩目睹了工人墜樓死亡,他答應了工人要照顧他的妻兒,而男孩父親卻因為怕惹上麻煩而將這工人直接埋了。男孩不敢把真相告訴工人妻子,但對真相全然不知的妻子也就仍然以為丈夫會回來,但此時的她生活已經開始堪憂。終於,男孩決定要帶著工人的妻子逃出父親的監控,但其實他也並不知道可以去往何方。男孩知道,女人的希望將是無盡頭的,她的等待永遠不會有結果。

其實結局,兩人會怎樣,得知真相的女人和男孩,轉頭,是要把被埋起來的丈夫重新挖出來嗎?

熟悉的配合,達內兄弟+Olivier Gourmet,熟悉的情節,父子,熟悉的拍攝手法,手搖攝像機,以冷靜的鏡頭旁觀這故事的發展,不過分的參與,僅僅以旁觀者般的身份,而不是敘述者。所以,沒有結局,因為現實的未來是充滿變數的,觀眾就只是看著兩人的背影,沿著隧道遠去,是歸途抑或末路?

失語 – 熔爐

SILENCED

看完一部電影,情緒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比較少,而這是近期鮮少的一部,除了因為電影所傳達出來的對正義的無力感外,也有對自己當下所處現實的一種情緒映射。

一間照顧聾啞智障孩童的學校,卻被揭發其中出現有老師校長虐待學生的罪惡現實,但即使事實被昭彰於世,卻因為涉案者的雄厚社會背景而終得到釋放。失語,不單是遭受傷害的孩子們無法言語表達內心不公揭露現實,還有大眾面對這罪惡時候的不作為和縱容所採取的迴避不表態的態度。

電影的結局是悲痛的,要讓罪惡受到應有的懲罰,就必須負上犧牲一切(包括生命)的代價,才能與之同歸於盡,將作惡者一起拖到地獄。但是電影之外,卻是讓觀眾看到希望的,起碼因為電影所帶起的反響,讓韓國政府受到輿論壓力重新關注當年的案件,重新審視法律當中的漏洞並進行修改,而將罪犯重新繩之於法,原來輕判的結果改為12年的有期徒刑。

但於觀眾而言,自己所處的社會、國家,如今所發生的一切,就如電影中的孩童那般,所受到的傷害並沒有得到正義地保護,罪惡並沒有得到應得的嚴懲,權勢壟斷着這個社會,以致讓人心不古,眼中只有金錢利益,只因人們知道,只有金錢滿貫,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哪怕受傷害也能夠將內心的怨恨得以宣洩。

就如電影中的校長那般,有權有勢有民望,只要有這一切,哪怕自己犯下如何不可原諒的罪惡,也能夠獲得赦免。而韓國能夠將這不公懲罰,那中國呢,當下的中國呢?多少無辜仍然在罪惡的驚恐中得不到拯救,如當中的孩童那般,只能發出無語的嘶吼,卻無人施予援救。

灰燼 – AUGUST

AUGUST

同樣的一個故事,兩年前看短片版的《Postmortem》,還饒有所思地對情感的滯後有所觸動,但兩年後,故事不過增加了一下旁枝雜葉,觀畢所帶來的卻是強力的反感。盡是不負責任的背叛謊言與任性。

依舊是同樣的主角演員,依舊是那麼個舊情人再會後的出軌故事,只是長片版將這種出軌感情營造得稍悲劇,短片版則見曖昧。但幸災樂禍的認為如此結局的三人是應該的命運,搖擺不定者、自以為是任性者、假裝大度無力者,這種三角關係也就只有在這種單一性別情感關係中才如此。

所以你愛他他愛他最後你跟他和他都一起做愛了。之後就哀傷的離開這失落地,發現自己是無力重獲舊歡了,這也就是是攪動了波瀾之後才想自己其實始終孤單,這種任性的矯情實在看得觀眾鬱悶。

這不就是為了哀傷自己錯過了然後又不想改錯的任性作為嗎,要被如此故事給感動到了,也真想對這些觀眾說,“淫婦您有多矯情呀!!”有些故事點到即止為好,非要營造情緒就會過了,就會見俗氣犯悶。

導師 – My First Mister

my-first-mister

曾經對這部電影有着強烈的執念,總想一窺其故事,不知原因地。但如今切實地看過後,則更加疑惑當初的執念是為何。猜想Leelee Sobieski會是原因之一。

故事是足夠緩慢而欠缺共鳴的,雖訴說青春叛逆的故事,卻是那麼的非主流,崇尚搖滾各種金屬刺環的女孩,讓自己與周遭如此格格不入。直至後來遇見一個男人在假象與現實出現奇妙的重合時,才覺得遇到有意思的人。也因此開始一段跨越30年的情感互動。一如所有愛情故事那般,因緣相識相知,後在各種相互鼓勵之下認可對方,在日後愈加相識彼此曾經現在中,不知不覺地“愛”,在愛之後,對自我的曾經與現在重新反思。

要說勵志,認為影片並非,一切不過是成長過程中的一次有趣的相遇,只是因為這次相遇讓女孩重新認識到自己這17歲的人生,和家人的關係以及對生死的理解。而對女孩的往後生活會是如何,其實真的言之過早。

誰的17歲不曾有過讓自己心生愛慕的人?不在乎那人性別與年歲,而那人切實在心中讓自己感受到愛的力量。哪怕乏味如觀眾的青春,也曾出現有此人的身影。這人可能是誰,父親母親師長又抑或是陌生的性伴?

母與子 – 聖殤

Pieta

當電影海報影像重現米開朗基羅的雕像時,就如告訴觀眾這是一個母親憐憫兒子的故事,於是觀眾就為此而墮入了騙局,哪怕開篇以一個鐵鉤吊頸的年輕人為始。而故事之後就是不斷告訴觀眾那個殘忍的追債者終於被自小失散的母親給重遇,並竭盡一切努力要和兒子重新開始錯失的母子生活。哪怕這相認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的侮辱。

當觀眾以為這個失散多年的母親是會以聖母般出現在兒子身邊,而讓他重新感受到人間真愛的時候,觀眾似乎錯了。母親並非聖母,她只是一個盲目贖罪的母親,所以她旁觀兒子作惡,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母愛而加入一起作惡。

當母子終於得到證實,起碼追債者是這樣確定了,追債者終於感受到人間的愛,而並非純粹的金錢。可想他的曾經會是經歷過如何金錢至上的生活,而這也是後來他殘忍對待欠債者的原因,而當他感受到愛之後,他的殘忍得到軟化,不再是麻木得只剩下錢。這當他遇到那個為了給未出生孩子籌錢的年輕父親的心軟態度明顯表露。

而真相早早就被揭露了,雖然“兒子”仍活在謊言當中,但這失落的母愛讓他失去了所有的判斷力,如何膚淺的假象都能夠將他擺弄。最後,母親的自白是矛盾的,既是對這“兒子”把自己親生兒子逼死的仇恨,但又是對“兒子”人生的憐惜,可恨之人自有其可憐處

一如曾經看過金基德的電影那般,所謂結局,但也夾雜着不被結局的悲劇,那道長長蔓延馬路的血痕,既是自贖,也是將受害者拖入地獄的兇路。

爆破 – G.I. Joe: Retaliation

G.I.Joe-Retaliation

這續集真是足夠不好看的,第一集所營造出來的高科技大場面在續集完全欠奉,回歸到不知何時開始盛行的爆破和搏鬥戲,視覺震撼是徹徹底底地被丟棄,徒留下各種力氣不足的爆破與拳腳搏鬥。曾經科幻未來感十足的元素,如今都只留下槍砲與迷彩軍裝,甚至以為這不過完全是一部美國反恐戰爭片而已,雖然插入了那麼些微的高科技,但拜託,現在只會耍大槍沒有點高科技大殺傷性武器元素的電影還敢用3D拍嗎!

整場下來,就唯獨那場雪山追逐戲稍微可以讓觀眾感覺票價的所值,在高峰之上穿越追逐反擊,廣角全景之下刀劍來往氣勢是足矣。但只是這過後,看到RZA的出場,那之前其導演的B級片觀感莫名躍起,心中納悶其實所看的不過是部影迷級的崇拜製作嗎!當Bruce Willis自豪地秀出家中藏起來的各式重量級槍支武器時,納悶繼續,這是“虎膽龍威”還是“敢死隊”呀?

雖然仍然是金主派拉蒙的出品,但主創人員徹底的換血,前輩的成功經驗並沒有在後輩延續,反是後輩要以自己的風格來詮釋這曾經經典動畫故事,但結果是否對味?起碼是不對觀眾因為前作盛名而為之產生的期待!

守護天使 – Un ange à la mer

Un-ange-à-la-mer

當父親告訴自己他要自殺時,那種惶恐讓自己無措,要如何拯救這個不知什麼時候要離開自己的最親愛的人。這將是父子之間的秘密,不能夠為其他人道,哪怕是媽媽。但其實,父親的一切,都無需隱瞞地表現在大家眼前,讓人為之受盡不愉快。他拋棄所有人,對所有人都失去信任,將自己圍困在書房之中,僅靠一扇緊閉的窗,和外面樹上的兒子談話。有時候可能他會因為兒子的小遊戲而莫名的衝出自己的世界和兒子一起遊戲,但轉眼之後,他又會莫名地將自己帶回去自己的世界。

雖然父親一直都在,雖然自己一直都在守護着父親,但是,父親的愛已經不再了,守護,只是為了可以重新等到父親的歸來。但母親已經放棄了父親,要守護父親,已經無法僅靠傷害自己來做藉口了,或者,化為天上的天使吧……

故事在大提琴的哀傷中緩慢推進,壓抑瀰漫不散,讓人窒息。其實這故事平淡乏味,沒有過分的戲劇衝突,但卻在無聲啞然當中散發封閉世界的冷暴力。而在這當中,孩子成為了情感的犧牲品。其中父子二人的一場在花園裡的戲水,與Oliver Gourmet在《HOME》當中是如此的相似,這偶意的遊戲成為了悲劇之前的最後歡歌。

電影監製 – 低俗喜劇

Vulgaria

經過幾回挑戰點檢尺度的嘗試(粗口&裸露)之後,彭浩翔也愈加肆無忌憚於利用這種不應廣而告之然而卻確實真實的內容展現給觀眾。本來這種有著共同方言的故事應該可以看得更為過癮,但然而,就如《春嬌與志明》那般,是讓人覺得那麼刻意而多餘,刻意的低俗,計算的多餘,正有如演講結尾時計算觀眾們會偷拍而給予電影宣傳之機那般,也就是商業得少了靈氣鮮活。

當然,這可以看作是什麼香港電影人的哀嚎,從荒誕低俗的故事中傾訴拍電影的種種無奈,而且這種無奈通過那市井親民的粗口來博得觀眾一笑。但就算說現實真如此,明明白白地拍出來就不見得會好看,並非脫光衣服就能夠博得人興奮有快感的。於是縱觀下來,除了不間斷的“屌”和“閪”,和性暗示外,就真沒有看得實際。

當然,這又可以說是觀眾的地域共鳴所致,不是那個氛圍成長的觀眾,就無法理解那個氛圍之下的黑色幽默和自嘲。就猶如和一隻駱來做愛,只會覺得是刻意的譁眾取寵而非會心一笑,畢竟這種極其黑幕又黑幕的監製故事,所要向觀眾表明的立場是無奈呢抑或,無聊?所謂“低俗喜劇”,低俗是指粗口和裸露,喜劇還是指粗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