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 – 書店的燈光

The-Yellow-Lighted-Bookshop

不可否認電子購物對書店業所造成的影響,讓其價格優勢完全無法比較,僅可存在且讓人依舊鍾情的,是書店當中的油墨書香及款款人情。

Lewis Buzbee在書中所記述的是作為一個愛書人的書的熱愛,以致要投身書店業,從曾經的“狂鴉”至後來普林斯特的工作經歷,以行業者的身份講述書店業的發展。從一個讀者說起,涉及書籍發展史,書店規模演變,書籍銷售過程,等等。其中當然有讓書迷所歡喜見到的書目,當然,幾乎大部分本人不曾閱讀甚至聽聞。書中所談及的書店,其實更多是從一個美國讀者的視角來分享。

所以,除卻對其中書店的記憶有所共鳴以及對書店發展、書籍銷售有所興趣外,其他很難從當中找到更具共鳴的地方,如那家書店,那個作家,那本書。

書店會以更加專門以及小眾的方向發展,獨立或會成為喜聞的定位。想起當年記載一個兩平方大小的路邊書店裡待上一個多小時翻漫畫書的記憶,書店不在於書目多寡,而在於是否適合讀者的喜好。美術學院旁邊有一家舊書店,一直堅持至今,數目豐廣,但在書海中卻見得迷失。美術學院對面馬路小巷中有一東文書報店,面積雖小,但雜誌頗豐,倒是快餐讀者所鍾情留連。其實,也就是如此這般。

性虐 – 只愛陌生人

The-Comfort-of-Strangers

到底,還是內心慾望所致的悲劇,可以說是悲劇吧……畢竟最後,科林是在慾望中死去,出於他的性好奇所致的慾望。

當感情與性生活都已趨於沉悶將要死亡的時候,陌生的相遇與情感關係卻帶來不期而遇的靈感與快感。

“瑪麗喃喃念誦說她要買通一個外科醫生,將克林的雙臂與雙腿全部截去。把他關在她家裡的一個房間裡,只把他用作性愛的工具,有時候也會把他借給朋友們享用。”
“科林則為瑪麗發明出一個巨大、錯綜的機器,用鋼鐵打造,漆成亮紅色,以電力驅動;這機器有活塞和控制器,有綁帶和標度盤,運轉起來的時候發出低低的嗡鳴……瑪麗一旦被綁在機器上——有專門的管道負責餵食和排泄——這個機器就會開始操她,不光是操她個幾小時或幾星期,而是經年累月地一刻不停,她後半輩子要一直挨操,一直操到她死,還不止,要一直操到科林或是他的律師把機器關掉為止。”

情愛過程中,有著種種的幻想,或是場景的變化形成新鮮感,或是內容的有違常理造成道德犯罪的快感。或者會將之付諸現實,或者只是流於言語之中,在思想中自我意淫。但當純粹的意淫無法滿足強烈的渴求時,切膚的傷害是可怕的結果。

人內心深處,在天生或是在過去,早已埋下了不可預知的原罪,當某個時候,這種強烈的原罪心理就會蠢蠢欲動,無法壓抑。它足以抵抗所有所謂的道德與法律,又或者它可以聰明地逃脫法律,就如羅伯特與卡羅琳。

如果羅伯特沒有遇上卡羅琳會怎樣?如果卡羅琳沒有遇上羅伯特又會怎樣?倆人或都不過是在壓抑中成長,以致早已形成虐待與被虐待的渴求。而當相遇,且彼此喚醒這種渴求,就不過是痛並快樂地繼續。科林,就不過是讓這渴求進入沉悶後的靈感。

可憐的,不過是科林與瑪麗欲求答案的好奇,哪怕早已感知不安。在性快感與危險之間,人,原來是會選擇前者。

獨裁 – 44號孩子

CHILD-44

比這個國家出現一個連環變態殺手更恐怖的是,這個國家統治階級的獨裁腐敗冷血無能……

無法想像一個貧窮的國家裡,人民內部的人吃人的恐怖現狀所導致日後長期無法痊癒的隱疾,如毒瘤般,不斷惡化。當年的孩童因為兄長的失踪而在心理埋下了深深的怨恨與愧疚,怨恨是兄長從此的銷聲匿跡,導致母親對自己的怨恨以及瘋癲;愧疚是兄長莫名地消失在森林裡生死未卜。而那時候,消失,或者是因為被其他人給吃了。是的,那是個貧窮困難到喪失人性道德至人吃人的年代。也因此,才至孩童長大後,為了宣洩內心中的怨恨與愧疚,而施加在無辜的孩童身上,以為借他們的身體來尋找那生死未卜的兄長……而追究那犯人,不過是兄弟羈絆,纏繞其一生。

當然,閱讀以上文字,您已經無需再閱讀之後的內容了。雖然作為一非專心的讀者而言,故事的發展是在中段已有所預感。

那時候的蘇聯,可怕的共產主義獨裁時代,政府者,為了顯示當權的偉大而荒唐地隱瞞所有的罪惡,以自欺欺人,自欺者是人民的愚昧,欺人者是對人民的壓迫。於是,才會有至44名的孩童被割掉胃部死在雪地上,而一直都被判定為單獨殺人事件。當權者以為,國家沒有內部犯罪,因為這是當權者的偉大統治,一切都是西方勢力的所作所為,當權者沒有罪惡,一切都是為了對抗西方勢力所作出的抵抗,哪怕是濫殺無辜,哪怕是殘忍逼供屈打成招。這個國家沒有無辜,所有罪惡都能夠找到背叛這個國家的原因,都能夠找到這些罪惡者不屬於這個國家人民的證據。

當看到對無辜醫生被注射樟腦液所致失去理智,對同袍的怨恨妒忌而公報私仇,對同性戀者的趕盡殺絕,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所在的國家。不同樣依舊在做著這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統治嗎!

44個孩子,不是死在一個心理扭曲的男人手裡,而是死在那個獨裁國家的可怕統治之下。

慾望 – 慾望電影:阿爾莫多瓦談電影

Conversations-avec-Pedro-Almodovar

曾經告訴他人自己喜歡阿莫多瓦的電影,但或者,其實除了因為其電影中鮮豔的場景色調,誇張而富符號性的人物,扭曲的故事情節,以及導演本身的同性戀,或者並不具其他特殊的喜好取向。

書中,以對話或書信的形式來表達阿莫多瓦的創作理念與想法。從來,就莫名為何他會定義自己的電影是喜劇,但於本人而言,其電影只是糾結的情愛謀殺,並不具讓觀者認為喜樂的內容橋段。

雖然,阿莫多瓦並不以為自己像法斯賓德,但有時他卻做著和法斯賓德一樣的事情,譬如讓母親在其電影中出鏡。當讀到此段時,忽有此想法:有著同性戀傾向的導演,或多或少都與母親有著深刻的情誼,並非說是戀母,但會是一種較之一般母子更為信任的關係。其實,這可能也是讀者的誤解,豈可因為母親的出鏡而判斷母子的關係。

慾望,慾望,慾望,阿莫多瓦從來的主題;女人,女人,女人,阿莫多瓦電影從來的主角。男人們圍繞着女人而展開種種爭奪,女人為男人們陰謀種種的情殺,而一切,都是圍繞着人內心強烈的慾望。

遺留 – 新城市特輯16:微汕頭

CityPictorial278

汕頭,或於自己而言,不過是曾經同窗們主要的來源地,那裡有可以做乒乓球打的牛肉丸,那裡有聽不懂的潮州話,那裡有很多海鮮,那裡有大海。然後,就是這些。

如不是因為工作,或不會如此刻意去了解一個城市,在圖片當中讓自己以為行走舊街老巷中。那時,以為汕頭其實就如曾經的廣州,在騎樓下閒散的舊鋪,做著閒散的生意,在巷尾路口,隱藏着那麼家真材實料用心的小餐店。

然而,有些陳舊,或者是還來不及對其毀滅,而已。也因為在新舊碰撞之間,產生了新生代的創意與集體回憶:汕頭的798、手繪的汕頭地圖、在潮汕茶文化似乎格格不入的咖啡館;豆花佬、涼水店老闆、甜湯老闆、潮伯。一個城市的魅力,就是在新舊共存於碰撞之中形成且發光發熱的。

依舊記得曾看到一張照片,拍攝的對象是小公園,而此時一個老伯正中的立在鏡頭裡,他似乎要讓拍攝者記錄下他。忽以為,他是對汕頭舊貌的堅持者(與小公園共歷時間流逝),他又是對汕頭新顏的推動者(通過新事物的相機鏡頭推動今日汕頭)

知己 – 查令十字街84號

84,Charing-Cross-Road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後已”,在敲打此文之前,腦海浮現了此話,是否有出處,不知。一直想應該如何開始做記,於是想到了這種關係,知己。或者會有更多讀者會定義海蓮與弗蘭克的感情是微妙的愛情,這不作否定,但也想用知己來形容。

至於對此書的認識,實在是遙遠的事情而無謂提及,當然也是因為自己自以為的愛書人發起的衝動。而閱畢,感想並非其中讀書人的書信來往的情誼,而是當中通信人的故事。

海蓮,她是單身的窮苦女編劇嗎?她善良開朗大膽,但也孤獨無奈,雖然她有朋友,他們替她去了英國。但一直以書信來玩,在文字間來慷慨自己的愛,是否內心孤獨的表現?當然,這是作為讀者一種陰暗心理揣測。

弗蘭克,他是已婚為人父的男人,他在現實中可以忠誠,但他的心又是否忠誠?在書信文字言辭交流中,是否慢慢會被那個遠隔海洋的女子所吸引,愛上了這個不曾見面只見其字的女人呢?那他算是不忠嗎?當然,這也是作為讀者一種清高心理揣測。

於是,想到了婚姻。婚姻之外,內心是可以留有一個位置,存放着一個一直思念的人。任何人都無法對此內心的不忠作任何的評價,因為這一切都只是在精神上的。婚姻之內,都依循着為人夫為人妻的責任。

讀書人愛這查寧十字街84號,因為這是讀書人的故事所發生的地點,當中有著太多讀書人所具共鳴的事情存在記錄其中;非讀書人愛這查寧十字街84號,因為這讓非讀書人看到原來世界上還有一樣如此純粹的情誼可以長久而彌足珍貴的,而一切就只因為“書”這事情。

於是,想寫信與遠方的某位的衝動又萌發了。

平淡 – 2010精神

MovieView466

華語5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讓子彈飛
我們天上見
唐山大地震
艋舺
歲月神偷

好萊塢10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The Social Network
Inception
True Grit
Black Swan
Kick-Ass
Winter’s Bone
Toy Story 3
Restrepo
127 Hours
The Town

歐洲10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Another Year
Bal
Tournee
La Nostra Vita
Biutiful
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The King’s Speech
The Edge
Carlos the Jackal
The Ghost Writer

關於荒島閱讀 – 荒島圖書館4

CITYPICTORIAL277

《荒島圖書館》是驚喜,確實因其中介紹推薦而認識到更多想看感興趣的書。
《荒島圖書館2》僅可作雜誌標誌性的常規出版,毫無意義。
荒島圖書館3》是稍微的回歸,第一次的驚喜感是不可複製的,但指導意義稍具,獨立書店的介紹可讀。

如今,《荒島圖書館4》則已是習慣性的消費閱讀。當中的讀書推薦,或更多是名人們的私人記錄推薦,尤於本人而言,意義寥寥。

說來如今閱讀,不再是在學時的功利功能性閱讀(其實或從來不曾),依舊衝動興趣性閱讀,也因此而往往讀了一本其實乏味的書,為此堅持而耗時數個年月。

當中描述的台灣二手書店,因本人接觸狹隘,所記得的荔灣路一舊書市場,完全大相徑庭的兩種狀況。書在當中,更像是次品待人發掘的存在。價值或也只有識書人才可以欣賞。以上,也就不過是一不愛讀書人的片面感受,不可信。

刊中,並無圖書讓本人有所衝動興趣。

自殺 – 少年維特的煩惱

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

事業不得志,愛情不如意,年少輕狂所在意的二事盡如此不順。於是,自殺。在當今社會,如若真有人為情自殺,在世者不會給之任何了解與體諒,而是不斷地譴責,只因其可以成為大眾立於高位彰顯自身清高的犧牲品。

其實,這真不過是一個鬱鬱不得志的青年成長歷程故事。如其被推崇,或多少與其道出自殺此事的大膽。生命是可以容許自己控制的,生命是可以為愛情而壯烈犧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當生命已經失去意義了,結束,是唯一的選擇。

在世者都說,這不是的。意義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失去,意義可能在將來出現,只要在等一等,只要再往將來希望一下,意義就會出現的。生命是應該繼續的。

於本人而言,是讀懂維特了嗎?是有所共鳴與維特的煩惱嗎?好像不是,好像不曾,到底是現代人腐化的結果,以致麻木於毫無意義的生活而不自知真正的意義是何,也就為着無意義而繼續着。而沒有那勇氣的必要,結束這一切。

有所謂 – 情人節合刊

CITYPICTORIAL273~274

上年八月左右,有人問了一個“為什麼”。當下無言作答,因為從來沒有想過,也從來不曾以為這是一個問題。正如當如今身邊同齡人都已為人夫人妻人父人母,亦不曾以為是一問題,只是不斷反問:這就是人生的ONLY VERSION嗎?

他們告訴你,你的婚姻不一定與你愛的人一起,只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愛是霎那的,愛人是短暫的,最終愛人都會因為法律關係而成為親人。愛情,真有那麼個保質期的。最終,都會走上大眾認為的路,就在乎是何時屈服這大眾。但之後呢,背叛,欺騙,隱瞞,爭吵……各種醜陋。要求對方的愛,來承擔自己所曾經做過的一切。

一個人可怕嗎?並不可怕。星期五的時候,得此領悟:愛一個人是一回事,是否可以與這人相處則又是另一回事。愛情是盲目的,盲目得忘乎所以到底自己所作是為何,只知道可以與愛人一起。當生命中多了一個人,事情就不再是是與否的選擇。一個人,可以放肆的恣情縱慾,可以隨意地享用自己的單身宴,可以無所顧忌地做盡醜陋的事情。但當生活多了一個人,彼此之間的顧慮就不受控制的出現以確保愛情的繼續。不斷為愛情經營而煞費苦心。

一個人,兩個人,就不過霎那選擇,有何是與否呢!

其實,因為有所謂,所以才無所慰。諷刺乎?甚為。假裝堅強,其實誰也會,只是你自己明白箇中味道,罷了。

電影公司 – 好萊塢版圖

MovieView460

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迪士尼] 1923年成立
20th Century Fox [二十世紀福克斯] 1933年成立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 [華納兄弟娛樂公司] 1923年成立
Paramount Pictures [派拉蒙公司] 1912年成立
Sony Pictures Entertaiment, Inc [索尼娛樂影業] 1989年成立
Universal Studios [環球影業] 1912年成立

大公司旗下的小型電影公司
Touchstone Pictures
[試金石電影公司] 1984年成立
DreamWorks Animation [夢工廠動畫] 2004年成立
Sony Pictures Animation [索尼動畫] 2002年成立
Screen Gems Inc [銀幕寶石] 1940年成立
Miramax Films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1979年成立
Focus Films [焦點影業] 2004年成立

明星電影公司
Lucasfilm Ltd. [盧卡斯電影有限公司] 1970年成立
Icon Productions [國標電影公司] 1989年成立
Bad Robot Productions [壞機器人] 1998年成立
Wildwood Enterprises [韋德伍德企業] 1968年成立
Cruise/Wagner Productions [克魯斯/瓦格納公司] 1993年成立
Platinum Dunes [白金沙丘] 2001年成立
Smokehouse Pictures [煙屋電影製作公司] 2006年成立
Troublemaker Studios [搗蛋鬼工作室] 1991年成立

綜合型獨立電影公司
Lakeshore Entertainment [湖岸娛樂] 1994年成立
Big Beach Films [大海灘影業] 2004年成立
SKE 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2004年成立
Legendary Pictures [傳奇電影公司] 2005年成立
Yari Film Group [亞瑞電影集團] 2002年成立
Regency Enterprises [攝政娛樂公司] 1982年成立

類型化獨立電影公司
Liongate
[獅門影業] 1997年成立
Summit Entertaiment [頂峰娛樂] 1993年成立
New Line Cinema [新線公司] 1967年成立
Walden media [華登媒體公司] 2001年成立

小型電影發行公司
Newmarket Films
[新市場影業] 2000年成立
Magnolia Pictures [木蘭花影業] 2001年成立
Overture Films [序曲影業] 2006年成立

制度 – 電影大批判

MovieView457

其實這份批判的專題中的觀點無不是老生常談的事情,皆是明知其不足卻無力為之改進的。所為何?到底,就是制度的問題。如今的電影制度完全就是限制着導演編劇的創作,此題材不宜,此內容不適,此內容敏感,此內容意識形態不當,此內容影響不好,此內容兒童不宜……一個廣電總局就將所有想法打擊殆盡,莫倫孰優孰劣,但求不過地稍微予以民眾娛樂同時可刺激經濟收入,則可。

“不故事”,請看如今的故事皆為何,時尚白領的奢侈,瞎掰亂想的武俠,虛假無力的英雄。請問30、40年代曾一時創作旺盛的中國電影是何?無不是反映民生疾苦底層人民引起觀眾共鳴的故事。如今的中國電影,大讓本人想起20年代30年代初期所盛行的神怪電影,空洞虛泛,只求引起觀眾好奇。

“不人物”,就說一部《色|戒》,就說其顛覆革命女英雄的正面形象而抹殺其人性的一面。從來中國英雄就是無性的,然底下的觀眾呢,被壓抑憋悶得下流低劣而致性扭曲。這是確確實實的當今社會人性,但有人敢拍嗎?可笑的是,要給錢觀看的電影不讓拍,而免費觀看的電視媒熱衷如此話題人物,越是變態扭曲就越是拍得過癮看得過癮。其實這是完全扭曲的病態製作心理,要不一無所有,要不豐收富有。

“不技術”,這就說到人才培養,就說如今欲加入電影的學子發展方向皆為何?導演,演員,無不是直奔要出名的位置。其實到底就是為了出名,電影,狗屁!其實就是為了個一夜成名,人盡皆知的浮躁心態。人都往這些位置走了,那誰來研究技術呢?甚至,有誰來拉鋼絲呢!哦,現在有綠幕技術,但糟糕的是本地掌握綠幕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不細節”,如果創作者皆沉湎在虛幻的故事當中,在自己所不清楚了解的大背景中講故事,又如何要求當中的細節。創作者都關注在了如何在大場面引起觀眾的注意,吸引他們的眼球,細節之處皆以為不被只求在戲院談戀愛的觀眾所忽略。

“不商業”,電影在中國長久以來就被作為思想控制工具,文革之後才將此功能性淡化,但也只是成為創作者的思想情緒創達工具,商業考量從來就不在其列。更不要提及主旋律電影,完全就是團體票的虛假票房,又談何商業。

“不進取”,這個山寨貨充斥的國度,講進取,可笑!稍微有一樣新事物冒起,就會引起之後者的紛紛效仿,企圖從中分得一杯羹,然後讓此新事物在熱鬧中夭折。就一部《臥虎藏龍》就讓創作者們紛紛追隨一股武俠熱潮,若不是中國社會落後的觀念,《Brokeback Moutain》的成功定必也引起眼紅者的跟風。

“不更替”,一個急功近利的電影市場,只求票房號召,又怎麼會放膽在大片中啟用新人,新人沒有得到培養發展的機會,又如何可以接棒前人。說到底,這個市場有著極其強烈狹隘的審美標準,要不沉浮守舊,要不新潮個性,從來沒有一個共同的契合點可以雅俗共賞。審美的單一化,模式化,致使從人從事都沒能夠得到培養發揮的機會,更替就談何容易呢!

“不完備”,如上段所言,審美狹隘。院線上映的皆為保險的大片明星片,小眾獨立創作完全沒有途徑可以發布與觀眾見面。其實完全是因為制度、市場、個體的限制而使得翻版市場的熱鬧。因為地下活動,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可以豐富多樣不受約束,可以有各種品味滿足觀眾所求。

“不協調”,從來就不認為中國電影市場有何協調可言。本身就沒有一個文化內涵的培養又談何協調,完全就是跟風看浪的被動排片計劃。還是那句,市場的混亂,院線的混亂單一,制度的限制約束。

“不遠見”,其實又豈止不遠見,連近視也沒有,完全是瞎摸亂打的套路。連本土市場都不在意,本國龐大的票房潛力都漠視而期盼國外市場,可笑之極的思維。當紛紛批評外國人對中國人落後的看法時,中國人又何不是對外國人有落後的誤解,還以為他們對功夫片有著如何的強大好奇。創作者可以拍出一部地方色彩引起地方觀眾共鳴的電影就已經可以擁有龐大地方市場的票房了。不遠見,其實不腳踏實地吧!

“無法制”,在前文已稍有提及,不再熬敘。在一個市場混亂制度不全之下談翻版控制,完全就是空談。

“不迷影”,在這個浮躁不堪的社會節奏下,如何有談迷影呢?在一個票價過高一般小百姓都無力支付的現狀下,如何談迷影?在一個完全沒有途徑甚至是可供迷影的事物的現狀下,如何談迷影?

大批判,完全就是如潑婦罵街般,罵了又如何?可以改變什麼嗎?不可以。根本之處完全無力改變,一切都不過是無力的控訴。將缺陷指出來,就不過是滿足了筆者語言暴力之癮罷了。

飛特族 – 一個人的好天氣

Being-Alone

根據wikipedia所言,飛特族所指“以正式職員以外(打工、兼職等)的身份,來維持生計的人說來,其實飛特族多少就是逃避責任畏懼責任的一群落。正式職員所代表的是長期契約,對契約有著長期遵守的責任,以及工作崗位的長期負責。小說中的主人公也就當中代表,工作如是,愛情如是。都有著一種不確定的不安浮躁在心中縈繞。

故事一老一少的組合則是一對比。難說誰對誰錯,以為不同的年代會有著不同的價值,不同的幸福感。年老了,選擇的空間少了,安逸於簡單的樂趣,簡單的幸福。年少,則追求刺激新鮮,以為眼前下一個會是更好更適合。但又其實,時代在進步,有些觀念是在潛移默化地繼承延續着。所以在男友離開時,主人公才會比自己想像的要痛,要深刻。隨著年歲流逝,內心對安定的渴求會愈加強烈,會愈加清楚自己所可以選擇的本錢會愈加的少,外貌已經需要化妝品來彌補,情趣與能力則是力不從心,尤為女人。所以在溜冰場一節,則明顯看出主人公內心的自卑與無力。

年輕,無疑是本錢,因為沒有定型定性,但青春過後,心態老了頑固了,本錢不再了,就只能惶恐將來了。以前曾見過一面試官,他說:“你們這些80後就是好動,常常做不到一兩年就轉工。開始五年你們還可以比較容易轉到,但五年之後,就難了。”

故事 – 舊歡

CITYPICTORIAL262

絕對不是環保主義者,對舊物的態度,基本就是“棄”。無法忍受舊跡舊斑感染了的無間在視線中出現,因其代表了無用、阻礙……但原來還留有一台收音機,他陪伴了自己有十年之久,CD播放偶然可用,卡帶功能基本已廢,收音功能因斷了天線而殘喘,然其竟然依舊佔據書桌一地。還有一張鐵書桌,其相伴日子更為久遠。舊物於自己的標準為何?意義何在?

年歲漸長,就不可避免地感染念舊的思緒。“從前”,是自己最愛提及回望的。而“從前”又是因舊物的存在而標誌的,方醒悟到舊物的意義。他們又承載了多少回憶和故事。(雖如此言,然依舊敵視無親堆積在房間中的“垃圾”。)

《小親親》裡,陳慧琳飾演的吳秋月曾撰有一文,亦名曰“舊歡”。述說重拾舊雨傘的愉悅與反思,言及錯失的遺憾美。

人們都膚淺地尋求遺憾沒而不知珍惜眼前事。舊城改造何不如是!當舊物離去,方醒悟其意義與價值,而叫人氣憤的是政府熱衷在遺憾中意淫,用完全不同材質與方式來重造舊街舊巷,結果卻成不倫不類的怪物,然卻甚欣喜於自己如此的豐功。完全不知新房新路完全不具有歲月的歷史痕跡,其中人的故事。

舊物之美,在於其使用者在其身上所承載的感情與故事。所以一道刮痕,也會有不一樣特殊的美在其中蘊含。

那些回不去的青春 – 阿嫲,我回來了!!

 I-am-back!

在這個大世界浮沉,見到了多少冷暖,經歷多少波折,回過頭來,兒時無知童趣原是如此可愛好玩。那些回不去的青春,是小溝圳,是香蕉樹,是芭樂,是傻弟弟,是三叔公,是阿嫲……過去總有很多的標記,記錄刻畫下曾經的愚笨頑劣天真。那些標記,或者是一株株神奇的樹,花,草,果。

自幼就沒有阿公阿婆阿嫲,唯一的阿爺也在遙遠的鄉下。不曾感受過被他們疼愛的愉悅,不曾感受過被他們抱入懷中的溫暖,不曾感受過被他們保護的安心……自小就覺得較之同齡孩子缺少點什麼,當他們說及每個新年與他們喝早茶領紅包時,難免不抱有幾分的妒忌羨慕於心頭。

父親懂事之前阿嫲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對於阿嫲,父親幾乎完全沒有印象,就只知道她的名字。阿婆在母親十多歲的時候就離開了,阿公也在之後跟著阿婆走了。前些日子看到母親的出生證明,原來阿婆是順德人,可以想像到她是一個賢惠善良的女子(以為隔代遺傳了她的善良)。以前聽三叔婆說過,阿婆有一手很好的針線活,母親也繼承了她的這手藝;都說順德女人廚藝都了得,母親也有一手好廚藝。

成長經歷了多少跌撞,很想撒嬌地回到老人的懷中,討取他們過分的寵溺,看到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無畏,看到他們的勇敢樸實。這些簡單的溫暖之光,又是如此難以覓得。《生命無限公司》裡面的阿嫲是如此真實親切,或者,每個阿嫲,都有著那種大條神經,可愛。